新形势下我国金融如何实现高水平对外开放?这些专家学者给出了建议
新民晚报讯(记者 杨硕)以“新形势下我国金融高水平对外开放”为主题的中国国际金融三十人论坛第八届研讨会日前在上海举行。近30位专家学者、业界人士围绕相关主题各抒己见,建言献策。
针对金融对外开放,全国政协委员、上海市人民政府原常务副市长、国际金融30人论坛顾问委员会顾问屠光绍提出了八个问题:第一,现在金融开放的国际环境如何?第二,国内新发展阶段对金融开放提出了什么要求?第三,怎样看待我们目前的金融体系?第四,如何评价中国金融体系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竞争力?第五,目前金融开放处于什么样的进程?第六,现阶段中国金融开放的重点任务应该是什么?第七,中国如何更多地参与全球金融治理?第八,金融开放总的要求和路径是什么?第八个问题是在前七个问题基础之上提出的。金融开放是新时期对外开放的重要内容,也是国家更深层次、更大力度、更大范围、更高水平开放的具体体现,“事变则法移”,要知己知彼与时俱进,在当前的新形势和新环境下,回答好这些问题,才能更有效更可持续地推进金融对外开放。
上海财经大学校长、国际金融30人论坛学术委员会委员刘元春指出,当前局部国家的滞胀已经来临,全球滞胀的出现将是大概率事件。考虑到全球通货膨胀的治理将考验全球金融,刘元春提出,全球经济和金融硬着陆可能快速逆转全球通货膨胀的形势,从而使本轮滞胀没有想象的那么持久。
中国银行执行董事、副行长、国际金融30人论坛成员王纬围绕“大变局背景下的金融开放”谈了几点思考:更加注重开放的质量和效率,以开放促改革,补齐我国金融改革的短板;充分发挥自贸区在金融开放创新中的引领作用;以绿色金融为抓手,深化国际合作,寻求多方共赢;在对接国际规则的同时,积极参与金融规则制定,提升我国在全球金融治理中的话语权;做好开放与风险防范的平衡,切实维护我国金融体系稳定。
浦发银行副行长王新浩给出了自己的三点建议:一是加快建设上海离岸金融中心。进一步推动离岸账户与国际规则接轨,合理增加货币、股票、大宗商品、保险及金融衍生品、碳排放交易等业务场景,尽快推动上海离岸业务持牌银行开展离岸人民币业务;二是加快完善人民币金融市场的价格体系,进一步丰富人民币金融产品和工具,完善市场创新、交易、定价、清算等功能,增强人民币金融产品全球的定价权和影响力;三是加快提升上海全球资产配置能力,进一步丰富资管行业主体,畅通资管投资渠道,更好满足企业与居民跨市场、跨境配置的需求,合力将上海打造成为资管领域要素集聚度高、国际化水平强、生态体系较为完备的综合性、开放型的资产管理中心。